跳到主要內容

從多元文化主義觀點論《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

一、多元文化主義被稱為群體導向之政治哲學
  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探究社會中存在哪些不同文化群體,並追求實現群體間的對等關係,須有對等關係,才有機會出現多元。多元文化主義之所以被稱為一群體導向(group-based)之政治哲學,主要係立基於各個「族群」(ethnics)間的肯認差異,因而主張「差異的公民資格」(differential citizenship),並強調「差異的公民認同」(civic differentiated identity),希冀能夠立於弱勢群體立場發言,從而能為弱勢群體爭取平等的政治權利及公平的社會資源分配。由此,多元文化主義論者呼籲要能正視社會上各種異質性存在的事實,並據此矯正對弱勢群體之歧視現象,進而主張以「差異原則」(differentiated principle)保障社會中一些較差階級的利益,如此方能確保並維持各個群體間之共存共榮。
  從而,社會上擁有相近生活風格與生活處境的一群人構成所謂的群體(group),這些人有某些共同目標與共同遵循規範,彼此互相認同,承認彼此為該群體成員,具有群體成員身分(group membership),常見以族群、性別、階級等不同文化群體為主題加以分析。
二、自由主義多元文化主義與批判性多元文化主義對多元之不同立場
  自由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對「多元」所採取之立場,重視個人自主(autonomy),故強調每個人可以自由表現多元,主張國家不要干預,強調每個人彼此的相同性(sameness),所以應被同等對待。
  批判性多元文化主義,對「多元」所採取之立場,重視分析社會中,主流群體與邊緣群體之權力不平等關係,批判分析是否有群體遭受壓迫?缺乏發展機會?如有之,應積極提供權利,以去除壓迫,才能真正呈現多元差異。
  兩者之最大差異,在於自由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對差異採取消極中立的態度,關心的是個人差異;批判性多元文化主義對差異採取積極作為的態度,關注的是群體差異。
三、舉國內外法令政策,說明自由主義多元文化主義與批判性多元文化主義之差異
  茲以國內2017218日原住民族委員會訂定《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以下簡稱劃設辦法),將原住民族傳統領域限於公有土地,排除私有土地,使得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大幅限縮之爭議[1]。劃設辦法在訂定過程與成果公布時,明文將「原住民族土地」[2]中之原住民族傳統領域[3],其中有關政務委員張景森的發言,以及原住民族團體迄今還在抗議,可以察覺此二現象背後是自由主義多元文化主義與批判性多元文化主義之不同所由致,詳如下列分析。
(一)政府立場:自由主義多元文化主義
  依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規定(節錄):「政府或私人於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及其周邊一定範圍內之公有土地從事土地開發、資源利用、生態保育及學術研究,應諮商並取得原住民族或部落同意或參與,原住民得分享相關利益。(第1項)政府或法令限制原住民族利用前項土地及自然資源時,應與原住民族、部落或原住民諮商,並取得其同意;受限制所生之損失,應由該主管機關寬列預算補償之。(第二項)……」本條是體現2007年《原住民族權利宣言》第25[4]之精神,在此次爭議之前,即有類似之南投日月潭邵族傳統領域之「日月潭向山觀光旅館BOT案」[5],當時行政院政務委員楊秋興就本開發案曾召開專案會議,作成結論:「本開發案在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未依法劃定前,尚無原基法第21條之適用。」法務部於該次會議亦表示:「依憲法之法律保留原則,涉及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法律定之。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保障原住民族權益之同時,也限制了土地所有權人開發利用權利。故原基法第21條有關『原住民族土地』範圍界定,應以法律規定。在以法律劃定訂定『原住民族土地』範圍前,直接認定本件系爭土地係『原住民土地』,或行政機關直接訂定行政規則劃定『原住民土地』,恐有違憲法之法律保留之虞。」換言之,在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尚未依法劃定前,縱然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賦予原住民族對開發行為之知情同意權,法務部認為也要保障土地所有權人之開發利用權利,所以當時政府就本案排除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之適用,可以發現政府採取自由主義多元文化主義之立場,因為每個人都有彼此相同性,需要同等對待,在沒有法律明文授權可以限制土地所有權人前,不能厚此(原住民族)薄彼(土地所有權人)。
  本次劃設辦法所造成的爭議,政務委員張景森說:「原住民的傳統領域歷史上經常變遷,而在劃定範圍上,到底要用什麼年代做基準,用什麼客觀的證據來證明,本身很困難,紛爭也是難以避免,所以需要有嚴謹的法律規範。而就算有客觀資料可以證明,某個地方確實是某原住民部落的傳統生活領域,但該範圍內現在的所有權人,畢竟土地權利來源都是合法的,不是買賣、放領、就是繼承,他們的權利是受到憲法保障的。除非能證明那是偷來、騙來、搶來或其他非法方式取得,否則單憑族人歷史口傳的指認,就要限制剝奪現有土地所有權人的財產權,在政治和法律上是行不通的。」[6]從張政務委員發言及最後公告之劃設辦法,可以發現政府依然站在現有土地所有權人私有財產權之保障上,認為基於自由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在土地此一公領域議題上,應對原住民族、土地所有權人一視同仁。
(二)原住民族團體立場:批判性多元文化主義
  至於原住民族團體迄今還在抗議,即可發現背後是批判性多元文化主義。原住民族被認為是弱勢群體,需要政府積極作為,才能去除主流文化對原住民族文化之壓迫,改善不同民族間之不平等,以促進社會正義,使得原住民族文化得以傳承。莎瓏.伊斯哈罕布德、馬躍.比吼[7]歸咎部落人口流失的原因之一,在於部落傳統領域土地大都被劃歸各政府機關或國營事業,使得部落族人無法使用這些土地,因此無論農牧業、觀光業都難以發展,年輕人只好遠離部落,到都市尋找機會。而為使原住民年輕人有機會「回家」,使部落有機會發展,族語和文化有機會傳承,若劃設傳統領域,不僅可與各機關討論如何「共管」、「使用」這些原本就屬於原住民的土地和自然資源,當有政府機關或私人企業要大規模開發部落傳統領域範圍內的土地,例如興建大飯店或開採礦產,就必須讓部落「知情」,並且取得部落的「同意」,才可以大規模開發部落傳統領域範圍內的土地,不能像現在以「傳統領域還沒正式公告」為理由,不理會部落的意見而逕行開發,嚴重影響部落族人的生活與周圍的生態環境。


[1] 爭議整理,可參考:莎瓏.伊斯哈罕布德、馬躍.比吼,劃一條「回家的路」──了解原住民傳統領域的16題問答,報導者,2017226日,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indigenous-areas-qa(最後瀏覽日:2017/4/16
[2] 包括:「原住民傳統領域」及「現有原住民保留地」,後者因非常明確,故無爭議。
[3] 指原住民原本的生活領域,包括部落所在地、農耕地、獵場、漁場、聖地等等,也包括海域與河流。
[4] 「原住民族有權保持和加強他們同他們傳統上擁有或以其他方式佔有和使用的土地、領土、水域、近海和其他資源之間的獨特精神聯繫,並在這方面繼續承擔他們對後代的責任。」
[5] 詳參:王奕晟,自然保育與文化資產保存法制之回顧與前瞻──以保護區與古蹟保存為核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文教法律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5月,頁281以下。關於本案後續爭議,可參見:廖靜蕙,「美麗灣第二?」 未得邵族同意 向山旅館BOT三闖環評未過,環境資訊中心,20121129日,網址:http://e-info.org.tw/node/82244(最後瀏覽日:2017/4/16
[6] 蔡孟筑,「原團的主張沒有可行性」張景森:不能憑口傳歷史剝奪他人財產,風傳媒,2017314日,網址:http://www.storm.mg/article/233612(最後瀏覽日:2017/4/16
[7] 莎瓏.伊斯哈罕布德、馬躍.比吼,同前註1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雨神眷顧的平原〉簡媜

蘭陽平原 以前對於課本選簡媜的課文,選了標題響亮的〈水經〉,內容則是有「在頂樓癱瘓一個星期」、「白開水好.好.喝 ── 」這種令人有點無言的文字,並對為何要選這篇感到困惑。 新課綱課文改從其散文集《微暈的樹林》中,選了〈雨神眷顧的平原〉,看得出她對故鄉的無限眷戀,誠摯的文筆讓隧道另外一端的我,似乎已經打破隧道的地理阻隔,以前我的心遺留在指南山麓,現在又多了一塊,雨神眷顧的所在!

以多元文化主義分析顧玉玲《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p.142-260

最近得知108新課綱國文選文已有版本選錄顧玉玲〈俊興街二二四巷〉,正出自兩年前我曾經讀過這本涵蓋多元文化主義,並以移工及勞動權為主題的好書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茲將當時所撰心得予以分享。 在閱讀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之前,「逃逸外勞」這個詞彙仍是在網路新聞上隨時有最新新聞的關鍵字,例如今年三月在中國時報「地下仲介猖獗 逃逸外勞逾5萬」一文內,即提到:「美國公布人權報告指控臺灣歧視外勞,據勞動部資料統計,行蹤不明的逃逸外勞,2016年已有5萬3734人,但同年僅查獲2萬678人,勞動部估計,平均每100名外勞,有4人會逃跑,目前至少有超過5萬名逃逸外勞藏匿國內,從事非法打工,也影響治安。」[1]勞動部簡約的說法,立刻說外勞們「也影響治安」,讀了指定讀物後更是感慨良多,因為勞動部的發言,正好坐實官方也在歧視外勞的事實,距離作者撰寫本書約莫近10年過去,似乎也沒有太多改變,難怪美國的人權報告會如此定調,也不足為奇了。 顧玉玲《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一書,故事主軸涉及 群體成員身分(group membership) 為「外勞」的菲律賓人士,外勞在臺灣沒有被善待之現象,有:被仲介剝削、被雇主控制、被視為野蠻人、扣留護照與押金、強迫儲蓄、不自由等情況。本次閱讀範圍,主要是中第二部分〈漂浪之歌〉及第三部分〈問長路〉,這兩部分主要講述一群NTN(逃跑外勞)的故事,外勞之所以逃跑,的確有少數人士被繁華的臺灣社會給誘拐(例如第233頁以下,臺籍重度脊隨身心障礙者令狐楚之外勞伊達,雇主善待伊達卻遭其拋棄),但絕大多數,都是受不了雇主的 馬克思(Marx)「階級剝削」(exploitation) [2]——輕的像超時工作[3]及沒有休假[4]、強加不合理之工作[5],重的有性騷擾(如第142頁以下長期被雇主性騷擾之女孩),甚至有性侵(如第143頁被性侵一整年還被誣指偷一千元的尤莉)等等,工作的繁重危險,基本人權飽受侵犯,尤其在合法前提下,現行法制形成雇主、仲介及外勞三者間之緊密連結,有時候淪為「弱弱相逼」[6]之窘況,往往造成「雇主可以換工人,工人不能換老闆」之不自由狀況,外勞擔憂來臺前付出大筆仲介費將化為烏有,而無法與雇主、仲介對抗,尤其「不良」的雇主更是充滿階級與種族之歧視,為了剩餘價值最大化剝削外勞,使得外勞儼然成為奴隸,形成勞動異化(

鬼怪、魔神仔的文化人類學研究

壹、緒論 貳、瑪麗‧道格拉斯《潔淨與危險》(Purity and Danger)理論概述 參、鬼怪、魔神仔之概述 肆、鬼怪、魔神仔之污、淨分析 伍、結語 壹、緒論 本文主要採用理論為:瑪麗‧道格拉斯( Mary Douglas ),〈污染象徵秩序〉,收於: Jeffery C. Alexander 、 Steven Seidman ,《文化與社會》 (Culture and Society) ,吳潛誠編(台北:立緒, 1998 ),頁 186-193 ,合先說明 [1] 。 本文的研究主題主要涉及宗教人類學研究,蓋此領域研究涵蓋以下概念,包括:純淨與污染(包括飲食與身體接觸的禁忌)、犧牲獻祭、入會儀式、通過儀式、異象追尋、朝聖、神靈附身、先知、學習、祈禱與道德行動 [2] 。而本文特別關注的「鬼怪、魔神仔」案例,則除了純淨與污染外,更擴及到異象追尋或神靈附身等領域。 貳、瑪麗‧道格拉斯《潔淨與危險》(Purity and Danger ) 理論概述 道格拉斯指出,對污穢的古老看法為:「污穢是脫序的事物。」污穢涵蓋了所有被制度化系統排斥的事物,污穢是象徵系統分類下的副產品。其定義汙穢為「錯位的事物」( matter out of place ),而且是在秩序管理的過程中,所需要摒除不合宜的成分。而這樣的象徵,不僅是一種身體上或物質事物上的秩序,也包括對時間與空間的規範 ; 象徵秩序的創造與確立並不總是存在,異例與模糊性往往挑動著新想法 [3] 。作者認為污穢是相對性的概念,如鞋子不髒,但放到餐桌便是骯髒,認知早就被先驗所決定,感知主體在所有感官刺激中只選擇我們所關心的,我們所關心的又是被尋求規律的傾向所主宰。 透過感知,每個社會有其獨特的分類,進而建立了一套模式或者建構了一套秩序,換言之,每一種文化中都存在一些關於自然秩序的概念,而所謂的自然秩序是一種分類系統,它能讓我們充分理解身邊的世界。而這個分類系統,至少包括兩種系統: ⑴ 社會的準則,亦即什麼可做什麼不可做,並不只是規範行為,還更基本地將事實區分為形式與結構,即構成人類基本思想的形式; ⑵ 規範存在更根本的層次,是事物根本的定義,這獨立或先於道德判斷 [4] 。但隨著學習過程或認知上的轉變,模式也會有所改變,既定秩序將發生變化,這些改變使得原有的認知結構必須做修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