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阿罩霧風雲Ⅱ:落子》影評

李崗監製、許明淳導演的《阿罩霧風雲Ⅱ:落子》,這部電影主要透過臺灣「阿罩霧(Attabu,今名霧峰)林家」[1]三位主要人物:林祖密[2]、林獻堂及林正亨的經歷,重現在兵馬倥傯的大時代中,渠等根據自己信念抉擇人生的下一步,而有不同的際遇及後果。其中,林家下厝系的林祖密選擇前往中國大陸,投入國父孫中山革命志業,最後不幸遭直系軍閥孫傳芳下屬張毅殺害;林家頂厝系林獻堂在臺灣扛起家族責任,並成立「臺灣文化協會」,以文化致力啟蒙;林祖密之子林正亨則選擇投身共產黨,爾後在白色恐怖時期於馬場町遭到曾經投效的國民黨政府槍決。片名「落子」來自圍棋術語,呼應林獻堂本人熱愛圍棋之故,此命題點出歷代臺灣人當局者迷,以為是棋士,殊不知只是列強操控下的一顆棋子[3]

電影中呈現日本政府對臺灣強而有力之統治,行政、立法及司法三權皆由臺灣總督府所掌控,這些涉及殖民時期臺灣的政治制度運作,有關行政部分例如總督府初期的統治策略採兩面策略:亦即籠絡士紳的懷柔,又選出保正甲長嚴格監控臺灣人民司法部分則有林獻堂等人為「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之後引起的「治警事件」而遭到司法審判的部分。另外關於選舉部分,亦提到1947年陳儀宣佈暫緩臺灣地方選舉的史實。

此外,當中國大陸遭軍閥割據時,國際間「民族自決」興起,林獻堂遂主導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有關民族自決部分,與國際政治密切相關,係指依據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在沒有外部壓迫或干擾的情況下,人民可以自由決定他們的政治地位,並自由謀求他們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

日本在殖民時期推行同化政策,及後期演變成皇民化政策,涉及政治文化及政治社會化的議題。林獻堂在皇民化政策尤烈之際,仍創辦「霧峰一新會」傳承漢人文化,顯見其不忘本之心志。

而國共內戰過程中,林正亨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亦耐人尋味,其之所以從國民黨變成共產黨的心路歷程實值得探究。林正亨曾效忠國民黨政府,卻在滇緬作戰時,身負重傷未得到部隊的妥善安置寫信給蔣中正,希望表彰父親林祖密之義行則未獲回覆。從而,像棄子一般的林正亨選擇投靠共產黨的妹妹林雙盼。尤其在滇緬作戰時,曾經從死去的日軍身上搜出日本太陽旗,上寫著「臺中師範學校」,以及臺灣鄉親的祝福,本為同根生,在異地卻相煎何太急,這是何等地諷刺?這令林正亨不勝感慨,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同胞相殘窘況,可肇因於1942年臺灣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這也衍伸出臺灣人的國族(家)認同,究竟為誰而戰?

電影後段呈現1947年發生的228事件,霧峰林家被包圍,林獻堂庇護時為財政處長[4]的嚴家淦。林獻堂和諧處事的態度令人印象深刻,不愧為一族之長。但弔詭的命運,使其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曾被視為迎合日本政府漢奸,並受日本政府提防及操控在滿心期待的國民政府入主臺灣之後,片中歡喜齊唱國歌的場景令人記憶猶新,林獻堂一直希望能點燃臺灣自治火苗,追求更美好的未來,但他的臺灣人自治夢想卻受到國民政府扼殺,林家產業也被政府鯨吞蠶食,新的政府最終沒有帶給他希望,1949520日臺灣實施戒嚴後,林獻堂以治病為由前往日本滯留不歸,縱使二子猝逝也不回臺灣見其最後一面,韓戰時林獻堂更希望臺灣可被美軍託管。其中呈現國民黨政府推行土地改革政策要林獻堂背書,而林氏不願背書的橋段,此公共政策涉及社會主義式自由主義的思索,當時政府推行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此類土地改革政策,目的在於消弭臺灣當時的貧富差距,促進人民之積極自由。但一黨威權推行這般土地改革政策並不符合當今強調多元民主、審議民主的價值。

在臺灣,人民的國家或國族認同非常分歧,前總統李登輝時常以日本人自居,而遭到批評[5],林獻堂的故事,正讓我想起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故事的梗概,乃描寫一位殖民地子民(胡太明)的旅程,他從殖民地前往日本帝國又轉到飽受戰火摧殘的中國。這部小說描述了這樣一則寓言:在殖民與民族主義再現的體制下,想要找到一個固定而自主的認同,既是不可避免,也是無法實現。這段流離的旅程,最後以主角返回臺灣並發瘋為終。美國杜克大學荊子馨教授[6]認為《亞細亞的孤兒》體現臺灣與「殘餘的」中國民族主義以及「支配的」日本殖民主義之間矛盾又無法化約的三重意識,具體展現殖民地臺灣的認同形構。筆者曾整理荊氏書中的論點,描繪如右圖,透過荊氏的分析,就可以體會如同李登輝那些引人爭議的言論,只是一種「個體主義的邏輯」,藉由推翻認同與文化之間那種令人不快且往往引發爭議的經驗所由致,而不足為奇了。

這部電影主要希望客觀的呈現史實,讓台灣人更知道臺灣人的歷史。涉及詮釋,自然需要特別謹慎。誠如監製李崗表示:「下集從1895年開始,當時已經有照片,素材比較多。但愈近的歷史愈難講,那已經是思想、情感的問題,而不只是是非對錯。」[7]。臺灣的現況已從一黨威權走向趨向兩黨制的政黨民主政治,強調多元文化而早無同化政策的實施,民族自決部分最近側重在原住民族自治權的保障上,但社會上仍無時無刻存在著衝突,包括意識形態的衝突。李崗亦曾撰文表示:「政治化就是簡化,只會讓事情的解決更粗暴,政治贏家只能取得暫時的權力和解釋權,但確會造成更深層的仇恨。相對的公共議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我們應該盡心盡力的提供更全面,更精緻與完整的思考內容,互相討論、理解與諒解對方,取得最大的共識,讓人信服是靠高度不是力量,如果不想被別人洗腦,就不要想嘗試洗別人的腦。」[8]偉哉斯言,李崗是對當時社會上的課綱爭議有感而發,這讓我想起,臺灣社會的確因為沒有清楚的國家(國族)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政治意識形態,正如電影中呈現臺灣文化協會分裂為左派(連溫卿)與右派(蔡培火),彼此爭鬥不休,但弔詭的是當時兩者明明有共同的敵人日本,卻兄弟鬩牆,陷入內耗而不自知。

臺灣社會雖然已民主化,但內鬥在當今政治氛圍中仍層出不窮,要如何才能更臻理想境界?誠如吳濁流曾經說過:「歷史是反覆的,在歷史反覆之前,我們要究明正確的史實,以找出方法,好逃脫扭曲的歷史所造成的命運。」筆者認為正可以鑑往知來,政治意識形態的鬥爭往往只是親痛仇快,林獻堂和諧處世的態度或可學習,在推動所謂轉型正義的同時,也要小心不要變成轉型仇恨。李崗監製在前文內亦提出一個有如暮鼓晨鐘的意見,筆者欣然同意,引述如下:「沒有『統治者』社會也無法運作,但有『統治者』人世間就不會有完美制度的『理想國』。『國家』和法律或許都只是一個到天堂最低的標準與工具,一個人、社會甚或國家,終極該追求的應該是『烏托邦』,也就是整體人民素質、生活品質和思考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它的形態,那才是天堂的意義。」

《阿罩霧風雲Ⅱ:落子》的結尾是這麼寫的:「更迭的統治者掀起一陣又一陣的濃霧,在霧中人民對家園的那份歸屬感無所適從,心中的信念也幾乎熄滅……他們未能改寫歷史,卻在這歷史的長河中化作一道閃亮的微光,教深陷迷霧的人民看見方向」。或許臺灣的未來依舊溟漠未定,但有斯土斯民胼手胝足、互助友愛,自然能踏出屬於我們的路。



[1] 霧峰林家祖籍源自閩南漳州平和縣五寨鄉埔坪村,1746年渡海到台灣定居。第三代林甲寅從原先大里杙(今大里區)移居阿罩霧(霧峰),重新展開經營。其後代以林奠國、林定邦為中心分為兩支,林奠國後代被稱為「頂厝」,林定邦後代則為「下厝」。林家發展初期主要由下厝系發揮其影響力,家族以武力發跡;後期則頂厝系抬頭,以藝文、社會運動知名。詳見:維基百科,霧峰林家,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霧峰林家(最後瀏覽日:2017/1/2
[2] 林資鏗(1878年-1925年),字季商、號祖密、式周(或作石周),共有九子六女:長子林正熊、次子林正傳、三子林正幹、四子林正元、五子林正亨、六子林正利、七子林正恭、八子林正寬、九子林正信,長女林雙蘭、次女林雙英、三女林雙吉、四女林雙意、五女林雙盼、六妹林雙昭。《阿罩霧風雲Ⅱ:落子》中飾演林祖密之演員西村大地(林睦宸),其祖父為林祖密六子林正利。
[3] 藍祖蔚,《阿罩霧風雲II:落子》美學,開眼電影網,網址:http://app2.atmovies.com.tw/eweekly/EB5161491149/(最後瀏覽日:2017/1/2
[4] 根據DVD所附之勘誤表,二二八事件時嚴家淦應為財政處處長。
[5] 例如此影片:8 分鐘看懂國家認同錯亂,網址:https://buzzorange.com/2015/09/03/tw-history/(最後瀏覽日:2017/1/2
[6] 荊子馨,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麥田出版,2006年,頁32以下。
[7] 曾芷筠,還原歷史的艱難——專訪《阿罩霧風雲Ⅱ:落子》監製李崗、導演許明淳,放映週報,2015911日,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網址:http://www.funscreen.com.tw/feature.asp?FE_No=1496(最後瀏覽日:2017/1/1
[8] 李崗,阿罩霧風雲 各自追尋的烏托邦,聯合報,2015106日,網址:http://udn.com/news/story/7049/1230599(最後瀏覽日:2017/1/3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雨神眷顧的平原〉簡媜

蘭陽平原 以前對於課本選簡媜的課文,選了標題響亮的〈水經〉,內容則是有「在頂樓癱瘓一個星期」、「白開水好.好.喝 ── 」這種令人有點無言的文字,並對為何要選這篇感到困惑。 新課綱課文改從其散文集《微暈的樹林》中,選了〈雨神眷顧的平原〉,看得出她對故鄉的無限眷戀,誠摯的文筆讓隧道另外一端的我,似乎已經打破隧道的地理阻隔,以前我的心遺留在指南山麓,現在又多了一塊,雨神眷顧的所在!

以多元文化主義分析顧玉玲《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p.142-260

最近得知108新課綱國文選文已有版本選錄顧玉玲〈俊興街二二四巷〉,正出自兩年前我曾經讀過這本涵蓋多元文化主義,並以移工及勞動權為主題的好書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茲將當時所撰心得予以分享。 在閱讀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之前,「逃逸外勞」這個詞彙仍是在網路新聞上隨時有最新新聞的關鍵字,例如今年三月在中國時報「地下仲介猖獗 逃逸外勞逾5萬」一文內,即提到:「美國公布人權報告指控臺灣歧視外勞,據勞動部資料統計,行蹤不明的逃逸外勞,2016年已有5萬3734人,但同年僅查獲2萬678人,勞動部估計,平均每100名外勞,有4人會逃跑,目前至少有超過5萬名逃逸外勞藏匿國內,從事非法打工,也影響治安。」[1]勞動部簡約的說法,立刻說外勞們「也影響治安」,讀了指定讀物後更是感慨良多,因為勞動部的發言,正好坐實官方也在歧視外勞的事實,距離作者撰寫本書約莫近10年過去,似乎也沒有太多改變,難怪美國的人權報告會如此定調,也不足為奇了。 顧玉玲《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一書,故事主軸涉及 群體成員身分(group membership) 為「外勞」的菲律賓人士,外勞在臺灣沒有被善待之現象,有:被仲介剝削、被雇主控制、被視為野蠻人、扣留護照與押金、強迫儲蓄、不自由等情況。本次閱讀範圍,主要是中第二部分〈漂浪之歌〉及第三部分〈問長路〉,這兩部分主要講述一群NTN(逃跑外勞)的故事,外勞之所以逃跑,的確有少數人士被繁華的臺灣社會給誘拐(例如第233頁以下,臺籍重度脊隨身心障礙者令狐楚之外勞伊達,雇主善待伊達卻遭其拋棄),但絕大多數,都是受不了雇主的 馬克思(Marx)「階級剝削」(exploitation) [2]——輕的像超時工作[3]及沒有休假[4]、強加不合理之工作[5],重的有性騷擾(如第142頁以下長期被雇主性騷擾之女孩),甚至有性侵(如第143頁被性侵一整年還被誣指偷一千元的尤莉)等等,工作的繁重危險,基本人權飽受侵犯,尤其在合法前提下,現行法制形成雇主、仲介及外勞三者間之緊密連結,有時候淪為「弱弱相逼」[6]之窘況,往往造成「雇主可以換工人,工人不能換老闆」之不自由狀況,外勞擔憂來臺前付出大筆仲介費將化為烏有,而無法與雇主、仲介對抗,尤其「不良」的雇主更是充滿階級與種族之歧視,為了剩餘價值最大化剝削外勞,使得外勞儼然成為奴隸,形成勞動異化(

鬼怪、魔神仔的文化人類學研究

壹、緒論 貳、瑪麗‧道格拉斯《潔淨與危險》(Purity and Danger)理論概述 參、鬼怪、魔神仔之概述 肆、鬼怪、魔神仔之污、淨分析 伍、結語 壹、緒論 本文主要採用理論為:瑪麗‧道格拉斯( Mary Douglas ),〈污染象徵秩序〉,收於: Jeffery C. Alexander 、 Steven Seidman ,《文化與社會》 (Culture and Society) ,吳潛誠編(台北:立緒, 1998 ),頁 186-193 ,合先說明 [1] 。 本文的研究主題主要涉及宗教人類學研究,蓋此領域研究涵蓋以下概念,包括:純淨與污染(包括飲食與身體接觸的禁忌)、犧牲獻祭、入會儀式、通過儀式、異象追尋、朝聖、神靈附身、先知、學習、祈禱與道德行動 [2] 。而本文特別關注的「鬼怪、魔神仔」案例,則除了純淨與污染外,更擴及到異象追尋或神靈附身等領域。 貳、瑪麗‧道格拉斯《潔淨與危險》(Purity and Danger ) 理論概述 道格拉斯指出,對污穢的古老看法為:「污穢是脫序的事物。」污穢涵蓋了所有被制度化系統排斥的事物,污穢是象徵系統分類下的副產品。其定義汙穢為「錯位的事物」( matter out of place ),而且是在秩序管理的過程中,所需要摒除不合宜的成分。而這樣的象徵,不僅是一種身體上或物質事物上的秩序,也包括對時間與空間的規範 ; 象徵秩序的創造與確立並不總是存在,異例與模糊性往往挑動著新想法 [3] 。作者認為污穢是相對性的概念,如鞋子不髒,但放到餐桌便是骯髒,認知早就被先驗所決定,感知主體在所有感官刺激中只選擇我們所關心的,我們所關心的又是被尋求規律的傾向所主宰。 透過感知,每個社會有其獨特的分類,進而建立了一套模式或者建構了一套秩序,換言之,每一種文化中都存在一些關於自然秩序的概念,而所謂的自然秩序是一種分類系統,它能讓我們充分理解身邊的世界。而這個分類系統,至少包括兩種系統: ⑴ 社會的準則,亦即什麼可做什麼不可做,並不只是規範行為,還更基本地將事實區分為形式與結構,即構成人類基本思想的形式; ⑵ 規範存在更根本的層次,是事物根本的定義,這獨立或先於道德判斷 [4] 。但隨著學習過程或認知上的轉變,模式也會有所改變,既定秩序將發生變化,這些改變使得原有的認知結構必須做修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