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Is the nation disappear?

  民族國家的概念,是指一個獨立自主的政治實體,乃20世紀主導的現代性民族自決和自治概念及實踐。與18及19世紀傳統帝國或王國不同,民族國家成員效忠的對象乃有共同認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體制。認...

  地球村的時代,資訊科技日新月異,早已超出國界的藩籬,而達到「無國界」的境地。而世界上的民族國家,也隨著時代的巨輪而有不一樣的變化。究竟,民族國家,真的會誠如趨勢專家大前研一聳動的書名所說的,走向「終結」嗎?還是有不一樣的歸宿呢?
  全球化對於民族國家影響的討論主要可以分為三種說法,第一派認為市場力量將會取代政治力量,使得民族國家終結;第二派則認為全球化對於民族國家將不會造成重大改變,民族國家仍然能夠存續;第三派則是採折衷的意見,主張雖然全球化及跨國資本義對於國家主權進行挑戰,但是國家仍然能夠主動地進行回應,並找到生存之道。[2]而 折衷說的見解,似乎較符合現況。許多學者採取折衷的說法,認為民族國家在全球化浪潮下,不可能不發生質變,但是國家將不會崩潰。相反地,在調整角色後,民 族國家將可以在全球化中扮演積極的角色。學者提出以下修正的建議:第一,在持續的預算赤字及反對高通膨、高稅率下,國家終究會縮減其功能,特別是傳統與凱 因斯福利國家有關之社會政策,同時國家將會採取新政策,特別是保護國內公司在全球市場的利益;第二,國家將會把某些功能上交給超國家組織,並下放某些功能 給地方政府。換句話說,聯邦主義和建立超國家制度的過程將會並進。(Prakash and Hart, 1999[3]
   大前研一曾在發表的《無國界的世界:民族國家的終結》一書中強調,民族國家在全球化中已喪失控制匯率和保護貨幣的能力,不再創造真正的經濟活動,並缺乏 創造財富的效率,這樣的情況將導致民族國家親手葬送自己在全球化經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該命運被其他地方所作的經濟選擇所決定。[4]而學者林偉立則認為,全球化的確會對於以民族國家為基本行動者的國際體系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也將會產生質變,但是民族國家並不會如同大前研一所預測地式微。雖然四個 I [5]的 流動衝擊了國家內部的控制力,但是相對於其他行動者(如跨國公司),國家仍然擁有豐富資源的行動者,首先,他擁有架構於軍警情治系統上的強制力;其次,國 家擁有汲取稅收的權力,以及龐大的財政資源,所以國家能夠對於全球化衝擊做出調適,甚至相當程度地形塑全球化的力道與方向。[6]
  大前研一非常崇尚全球化以及自由市 場貿易競爭,覺得市場可以主宰一切,市場才是推動一切的原動力,感覺就是一個非常傾向右派的學者,作者提到政府為了「全面掌控」,而需要付出很多代價。如 北歐、德國這些對於人民福利較為照顧的國家,就是因為國家刻意掌控經濟,使得這些國家的發展受到限制。「挖東牆,補西牆」的例子在書中不停地出現,而且作 者非常反對這種由國家進行資源重分配的行為,認為所謂的「平均值」是一種虛幻的假象,但真的是這樣嘛?[7]
  而這次的全球金融海嘯,國家的地位 似乎又再度提昇,不僅未如大前所說的式微,反而又日漸重要。學者林萬億指出,全球資本主義向國家求援,已是一個有趣的畫面。全球政治經濟向左轉態勢明顯。 國家介入市場,尤其是金融巨靈,勢不可免。然而,就說馬克思主義藉此抬頭,也未必然。可以預見地,全球政府勢必更迫切被期待,而民族國家與全球政府間的分 工,必須更明確。國家適度干預主義會受到升斗小民的支持。如同1929年以來,福利國家的擴張經驗,各國會更珍惜已建立的福利國家體制。[8]
  左右世界經濟的思潮從極右又向左逐 漸修正,我曾經在中國時報看到,有人認為國父孫中山所提出的「三民主義」,在經濟恐慌的現在反而是最實用的,因為「過猶不及」──極左或極右都不是好事, 中庸之道才是最平衡者。而民族國家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應該不是式微,而只是轉化呈現另外一種地位表徵而已。

[1] 參見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0%91%E6%97%8F%E5%9C%8B%E5%AE%B6(最後瀏覽日:98429
[2] 參見林偉立(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畢),民族國家的未來:後國家論,網址:http://www.scu.edu.tw/politics/member/lowww/reports/security90/lin1.pdf(最後瀏覽日:98429
[3] 同註2
[4] 參見http://tw.myblog.yahoo.com/jw!qlH6ZyCBHRa3QKVF0IrPhSBn/article?mid=8895(最後瀏覽日:98429
[5] 即「投資」(Investment)、「產業」(Industry)、「資訊」(Information)、「個別消費者」(Individual)。
[6] 同註2
[7] 參見Barasa,研一上社會學作業之讀書心得:民族國家的終結,網址:http://basara.pixnet.net/blog/post/135360vvv(最後瀏覽日:98429
[8] 林萬億,全球政治經濟向左轉,中國時報,20081022。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jw!_4qwYw6ZGQQ0SgBMthp8sw--/article?mid=4245(最後瀏覽日:98429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雨神眷顧的平原〉簡媜

蘭陽平原 以前對於課本選簡媜的課文,選了標題響亮的〈水經〉,內容則是有「在頂樓癱瘓一個星期」、「白開水好.好.喝 ── 」這種令人有點無言的文字,並對為何要選這篇感到困惑。 新課綱課文改從其散文集《微暈的樹林》中,選了〈雨神眷顧的平原〉,看得出她對故鄉的無限眷戀,誠摯的文筆讓隧道另外一端的我,似乎已經打破隧道的地理阻隔,以前我的心遺留在指南山麓,現在又多了一塊,雨神眷顧的所在!

以多元文化主義分析顧玉玲《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p.142-260

最近得知108新課綱國文選文已有版本選錄顧玉玲〈俊興街二二四巷〉,正出自兩年前我曾經讀過這本涵蓋多元文化主義,並以移工及勞動權為主題的好書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茲將當時所撰心得予以分享。 在閱讀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之前,「逃逸外勞」這個詞彙仍是在網路新聞上隨時有最新新聞的關鍵字,例如今年三月在中國時報「地下仲介猖獗 逃逸外勞逾5萬」一文內,即提到:「美國公布人權報告指控臺灣歧視外勞,據勞動部資料統計,行蹤不明的逃逸外勞,2016年已有5萬3734人,但同年僅查獲2萬678人,勞動部估計,平均每100名外勞,有4人會逃跑,目前至少有超過5萬名逃逸外勞藏匿國內,從事非法打工,也影響治安。」[1]勞動部簡約的說法,立刻說外勞們「也影響治安」,讀了指定讀物後更是感慨良多,因為勞動部的發言,正好坐實官方也在歧視外勞的事實,距離作者撰寫本書約莫近10年過去,似乎也沒有太多改變,難怪美國的人權報告會如此定調,也不足為奇了。 顧玉玲《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一書,故事主軸涉及 群體成員身分(group membership) 為「外勞」的菲律賓人士,外勞在臺灣沒有被善待之現象,有:被仲介剝削、被雇主控制、被視為野蠻人、扣留護照與押金、強迫儲蓄、不自由等情況。本次閱讀範圍,主要是中第二部分〈漂浪之歌〉及第三部分〈問長路〉,這兩部分主要講述一群NTN(逃跑外勞)的故事,外勞之所以逃跑,的確有少數人士被繁華的臺灣社會給誘拐(例如第233頁以下,臺籍重度脊隨身心障礙者令狐楚之外勞伊達,雇主善待伊達卻遭其拋棄),但絕大多數,都是受不了雇主的 馬克思(Marx)「階級剝削」(exploitation) [2]——輕的像超時工作[3]及沒有休假[4]、強加不合理之工作[5],重的有性騷擾(如第142頁以下長期被雇主性騷擾之女孩),甚至有性侵(如第143頁被性侵一整年還被誣指偷一千元的尤莉)等等,工作的繁重危險,基本人權飽受侵犯,尤其在合法前提下,現行法制形成雇主、仲介及外勞三者間之緊密連結,有時候淪為「弱弱相逼」[6]之窘況,往往造成「雇主可以換工人,工人不能換老闆」之不自由狀況,外勞擔憂來臺前付出大筆仲介費將化為烏有,而無法與雇主、仲介對抗,尤其「不良」的雇主更是充滿階級與種族之歧視,為了剩餘價值最大化剝削外勞,使得外勞儼然成為奴隸,形成勞動異化(

《阿罩霧風雲Ⅱ:落子》影評

李崗監製、許明淳導演的《阿罩霧風雲Ⅱ:落子》,這部電影主要透過臺灣「阿罩霧( Attabu ,今名霧峰)林家」 [1] 三位主要人物:林祖密 [2] 、林獻堂及林正亨的經歷,重現在兵馬倥傯的大時代中,渠等根據自己信念抉擇人生的下一步,而有不同的際遇及後果。其中,林家下厝系的林祖密選擇前往中國大陸,投入國父孫中山革命志業,最後不幸遭直系軍閥孫傳芳下屬張毅殺害;林家頂厝系林獻堂在臺灣扛起家族責任,並成立「臺灣文化協會」,以文化致力啟蒙;林祖密之子林正亨則選擇投身共產黨,爾後在白色恐怖時期於馬場町遭到曾經投效的國民黨政府槍決。片名「落子」來自圍棋術語,呼應林獻堂本人熱愛圍棋之故,此命題點出歷代臺灣人當局者迷,以為是棋士,殊不知只是列強操控下的一顆棋子 [3] 。 電影中呈現日本政府對臺灣強而有力之統治,行政、立法及司法三權皆由臺灣總督府所掌控,這些涉及殖民時期臺灣的政治制度運作,有關行政部分例如總督府初期的統治策略採兩面策略:亦即籠絡士紳的懷柔,又選出保正甲長嚴格監控臺灣人民 ; 司法部分則有林獻堂等人為「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之後引起的「治警事件」而遭到司法審判的部分。另外關於選舉部分,亦提到 1947 年陳儀宣佈暫緩臺灣地方選舉的史實。 此外,當中國大陸遭軍閥割據時,國際間「民族自決」興起,林獻堂遂主導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有關民族自決部分,與國際政治密切相關,係指依據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在沒有外部壓迫或干擾的情況下,人民可以自由決定他們的政治地位,並自由謀求他們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 日本在殖民時期推行同化政策,及後期演變成皇民化政策,涉及政治文化及政治社會化的議題。林獻堂在皇民化政策尤烈之際,仍創辦「霧峰一新會」傳承漢人文化,顯見其不忘本之心志。 而國共內戰過程中,林正亨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亦耐人尋味,其之所以從國民黨變成共產黨的心路歷程實值得探究。林正亨曾效忠國民黨政府,卻在滇緬作戰時,身負重傷未得到部隊的妥善安置 ; 寫信給蔣中正,希望表彰父親林祖密之義行則未獲回覆。從而,像棄子一般的林正亨選擇投靠共產黨的妹妹林雙盼。尤其在滇緬作戰時,曾經從死去的日軍身上搜出日本太陽旗,上寫著「臺中師範學校」,以及臺灣鄉親的祝福,本為同根生,在異地卻相煎何太急,這是何等地諷刺?這令林正亨不勝感慨,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同胞相殘窘況,可肇因於 1942 年臺灣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